送走胡二郎,蘇櫻全身心投入冬小麥播種。
三天後,蘇家近二十畝地全部耕完,一半鋪上腐土。
蘇步成和蘇老二帶著耕牛和犁去幫鄭娘子、楊春華這些沒了丈夫的婦人。
蘇老三和蘇櫻在家裡浸泡種子,然後帶著家人播種,小麥、大豆在兩種地裡各種一半,做對比實驗。
每一項都做好詳實記錄。
蘇老三原是從八品下的司農寺太倉署丞,掌國家糧食倉窖事宜。
收繳的租米放置國家糧倉,每一倉均需刻上具辦人員職務、名字、時間、出入庫量等。
並非掌管農時、稼穡的。
說起最熟悉農時、稼穡當屬兄長蘇步成,一個縣令最主要、最基本的職責就是農業收成。
所有工作諸如興修水利、堤壩,邊坡護理等,皆是圍繞提高、保障農業收成。
蘇老三浸淫司農寺多年,跟各部門都有打交道,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沒具體做過,多少也聽了一耳朵。
蘇櫻的種植理念與他在司農寺見識到的有些相同,也有不同,甚至從未聽過。
所以播種時他要求跟蘇櫻一組,一探究竟。
其實有相同、有不同很正常,農時、稼穡本就是一代又一代農人不斷總結、改進的。
蘇櫻來自千年後,種植理念改進了許多,每種作物的行距、株距、護理等都有講究。
“冬小麥種植地塊要精細整地,耕勻耙細,無明顯坷垃,耕深達八分以上,增加耕層厚度,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蘇老三、蘇櫻、蘇伯彥等邊播種邊聊著。
“阿櫻,你這些從哪裡看的?”蘇老三聽著頭頭是道,司農寺裡可找不出一位能說得這麼透徹的官員。
“這些啊,有些是書上看的,有些是在田間地頭裡跟農人討教的。”蘇櫻的話真真假假混在一起。
原身經常跟著蘇步成下鄉,這套說辭在場眾人沒覺得哪裡不對。
精耕細作的莊稼比胡亂耕種的長得好,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
但怎樣才算精耕細作,怎麼精耕細作,那是有說道的。
像剛才蘇櫻說的深度、厚度、行距、植株等就有明確的資料,以及它的原由和目的,讓人不得不信服。
“瞧瞧,你們這幫自詡讀書人,還比不過阿櫻一個閨閣女子!”蘇老三見子侄們聽得樂呵,故作嫌棄笑罵。
“三叔說的是,稼穡之事,我等真不如阿櫻。”蘇伯彥坦言。
“多學學,多研究研究,以後咱們得在這裡繁衍生息,出不去,那就學會如何種地,我們要做這嶺南最會種地的人家。
不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樣走不長遠。”
蘇老三心態很好,既能隨遇而安,也有逆境中努力改變現狀的不屈。
“省的!”子侄們齊聲道。
一群人邊幹邊學,近二十畝地的活兒好像也沒那麼叫人難以承受。
就連小桃也提著小竹籃跟在蘇櫻身後,每穴放幾粒種子,後面杜氏用鋤頭刨土蓋穴,做的默契有序。
蘇老太太沒下地,坐在地邊,看著一大片墾出來的新地,看著子孫們齊心協力播種,心中感慨萬千。
以前家境不好,家裡的地從未這麼精耕細作過,果真是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人勤地肥,此話一點兒不假,瞧瞧這地,不枉全家人勞累這些天,比周圍的熟地都肥沃不少。
要想來年豐收,除了風調雨順,人力辛勤勞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阿荷,你怎麼就種完了!”蘇時彥回頭,見身後的妹妹、母親起身走了,竹籃裡空空如也。
小桃、蘇綠、兆彥、柄彥的竹籃裡還有近一半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