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不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字數不會太多,二十萬左右,傾向於小冊子的風格,通俗易懂,隨身攜帶。
其次是寫什麼。
許非覺得對方的想法很有意思,怎麼去評價一部作品,好劇的標準是什麼,爛劇的特徵有哪些?
順著往下想,他就有方向了,“教大家怎麼看戲。”
戲,包括電影、電視劇。一家之言,出版社概不負責那種。
分為若干篇,每篇結構又分兩部分,“看什麼”和“怎麼看”。包括題材、劇情、人物、表演、服化道、攝影技巧等等。
點到即止,太深了自己也不懂。
影視審美這東西,本質上是主觀認知。十個人裡九個人覺得爛,剩下那個偏不,人家就喜歡《小時代》,就喜歡《富春山居圖》,真心誠意。
那沒轍。你不能說他錯,只能說審美不同。
但是呢,這東西也有非常硬性的客觀標準。
比如你不能把16年拍成86年的感覺;不能憑藉知識分子的臆想就無視國家對貧困兒童的種種政策;不能讓警察抓住小偷不帶回派出所做筆錄,而是用繩子綁在凳子上。
不能讓拉個一公里警戒線,後勤醫療隨時待命,記者都要層層篩選的返回艙現場,弄兩個屁民靠近,不僅靠近,還特麼上去扶!
更髮指的是,這瞎傑寶扯淡的一大堆,有些人全然無視,非要說你不懂意境,欣賞水平低!
當然畫面還是挺美的。
許非想寫的,就是這些客觀標準。
……
《衚衕2》火爆熒屏的同時,一場極其重要的會議在京城召開。
《中國電影報》頭版頭條,以《主旋律?!娛樂片?!》為題,刊登了“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紀要。
說來話長。
1987年,全國開展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活動。
一位姓趙的傢伙,從長影廠調到京城,幫助剛上任的電影局長,在全國電影會議上設計口號。
這個口號是: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此乃首次明確提出主旋律的概念。同時還有另一個口號,叫三性統一,即藝術性、思想性、觀賞性。
是不是很熟悉?因為現在還在用。
當時的背景是,由於第五代崛起,拍了很多實驗性的藝術片,結果沒人看,慢慢中影就不發行了。
像田壯壯的《鼓書藝人》,複製不超過10個。李小瓏的《鼓樓情話》,零複製。
藝術片賣不出去,各製片廠便大規模創作娛樂片。什麼《智鬥美女蛇》、《無敵鴛鴦腿》、《東陵大盜》,粗製濫造,但有人看。
電影界的人稱之為“娛樂片大潮”。
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本次會議召開。領導部門分成兩個陣營,唇槍舌戰,後來從“藝術片還是娛樂片”,演變成了“主旋律還是娛樂片”。
主旋律贏了。
這個結果,導致今後十幾年間,國家都在大力扶持主旋律電影,以至於觀影人數直線跳水。
從1979年最高峰的293億,下降到1991年的144億,再到1992年的105億。國營電影院也迅速凋敝。
都是後話,暫不細講。
……
“趣味性和分鏡差了些,不過電視廣告跟平面不同,你第一次獨立創作,能做到這種程度已經很好了。”
“有精力的再完善一下,那邊要的急,春節過後就想拍攝。”
“別勉強,這樣也可以了。”
傍晚,陳小旭從教授家裡出來,把厚厚一摞畫稿塞進書包。
學校已放了寒假,她還有的忙。教授真給聯絡了一家洗衣粉廠,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