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0份有效問卷。
其中108人是在校大學生,17人是大學老師,45人是新聞從業者,98人是文藝單位人員,26人是工人……
30歲以下的佔45%,30到40歲的佔30%,40歲以上的佔25%。
此前還有一次小調查,共200份有效問卷。我將兩次結合,簡單羅列一下。
超過90%的人,認為近兩年的國產劇,數量雖然下降,總體質量卻上升,跟前幾年相比有顯著提高。
超過88%的人,表示很期待我們提倡的型別劇、行業劇,特別是展現自己職業的行業劇。
95%的人表示,港臺劇確實比國產劇好看,主要集中在:故事新穎,吸引力強,演員特別洋氣,音樂武打出色,說不上來反正就是好……
58%的人,覺得電視劇中出現方言沒什麼關係,只要能聽懂。
67%的人表示,自己平時講普通話,但跟家人溝通還是用方言,根子就在這口地方味兒上。
一位大學教師寫了詳細觀點:
‘普通話要推廣,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我們存在一個認知錯誤,方言等於聽不懂的話,這是不對的。有些人講話帶口音,但大多聽得懂,有些就完全聽不懂。
我們糾正後者,應把口音和方言區分開,藝術作品帶點口音,會更生動。
比如高英培的《釣魚》,他不用天津味兒說,根本沒個聽。
二他媽媽,給我烙仨糖餅!
這用普通話說就完了:媳婦兒,給我烙三張糖餅。’
還有個新聞從業人員寫道:
‘電視臺覆蓋很重要,央視的劇為啥受歡迎,因為覆蓋面廣,基數多。
地方臺只能照顧當地觀眾,北方人看不到南方的劇,南方人也看不到北方的劇。如果地方臺也能被全國接收,瞭解多了,隔閡自然會慢慢消失……”
好嘛!
這東西一出來,全驚了。
八十年代以來,文化思想上的爭論數不勝數,可沒人見過拿調查資料砸的!人家還說了,400份問卷保證真實,懷疑的可以去他那兒查驗。
雖然文中沒提,但大家不約而同的想到一句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跳腳的瞬間消失,惹不起惹不起。
之前類似的也有,中青報就搞過一個“我最喜愛的銀幕青年形象”評選,收到選票100萬張。
不懂得資料分析,什麼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通通沒有,就評個結果出來。
100萬人的資料啊!白白浪費。
許非扯著偉人和群眾的旗浪天浪地,一擊必殺,是為了自己的傳媒做鋪墊。傳媒與觀眾反饋密不可分,但他可不想搞什麼收視率調查,會404的。
後世沒有一部電視劇不買收視率,不買,電視臺就不播你的劇。
據說最猖獗的時候,每集能達到150萬。就是說,除了拍攝的投入之外,還要花幾千萬甚至上億去買收視率。
那賣收視率的人是誰呢?
不曉得,不曉得。
……
香山,深秋。
轉眼到了十月下旬,山裡總冷的快一些,楓葉已經掉光了,頹木衰枝,零落殘紅。
清晨的招待所裡,一幫人亂糟糟的準備出工。張儷擺弄著一套微型的古代建築模型,佈局嚴密,氣派磅礴,房屋坐落分明,正是盛唐長安。
導演想拍一些大全景,技術條件又不夠,張儷便找人制作模型。
鏡頭懟上去,放大放大,以假亂真。
她乾的是傳統制片,除了創作什麼都管,一百多人吃喝拉撒,車輛道具,服裝佈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