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資格蹲,不好的,人家都懶的偷瞞。”
那哥們擰開保溫杯,灌了口水,“沒整兒,中國電影沒整兒!”
……
偷瞞票房,是90年代的一大特色。後來採用電腦聯網,倒是不偷瞞了,改成注水。
比如《葉問3》,半月賣了79億,隨即被調查:虛假排場有7600餘場,涉及票房3200萬。另有自購票房部分,金額為5600萬。
當然這涉及資本遊戲了,片方製造票房虛高,吸引非專業投資人加註,來提高股價等等。
說回90年代,最苦逼的苦主當屬陳小二。
他的電影,幾乎都排在年度前幾名,但永遠賺不到錢。賺的錢只夠收回成本,外加下部電影的前期。
有一次急眼了,派出五隊人馬去冀省監票。
放了七場,報三場;100%的上座率,給你報40%,司空見慣。
所以這三十年裡,不存在不造假,只存在假了多少。你跟發行公司關係好,或者人家想拉攏你,自然會關照。
不行的只能像陳小二,徹底退出電影界。
《大撒把》在魔都首映,一個月達到了兩百多萬。按合同算,110萬的保底先賺了,剩下的許老師拿38%,慢慢累積。
之後在各地上映,天下也派出人馬監票。就跟檢查組一樣,去了就好,走了就壞。
而許老師一直呆在外邊,跟幾個大市場的發行公司老總胡吃海塞,套路交際。
“喂?今天怎麼樣?”
“差不多吧,偷瞞一多半。有的還把二樓改造,樓上放小廳,樓下放大廳,小廳的根本不報。”
“就是說,這個省最嚴重唄?”
“行,我知道了。”
剛應酬完的許非接到一個電話,又撥出一個電話。
“喂?於大主編,這期加個稿。xx省影院偷瞞票房嚴重,法律上我們無法追責,懇請上級領導重視,並特此宣告,以後天下出品的任何電影,不在該省發行。”
“這有用麼?別到頭來,我們自己受損失?”
“偷瞞一多半,我們還能損失哪兒去?慢慢就有用了,現在得做出個態度來。”
“好吧。”
“……”
許非結束通話電話,想了想,拿過紙筆開始給田領導寫信。
爸爸在哪兒
“我不想分到那個破劇團!”
“你想幹什麼啊?當初指望你上個高中,你偏要學舞蹈,學舞蹈就算了,畢業你倒老老實實的,劇團多穩定啊,離家又近……”
“我不想去!”
“我要去京城!”
轟!
飛馳的火車上,周遜抵著窗戶出神,腦袋裡充斥著與父母的爭吵,以及時不時經過的叫賣聲。
“啤酒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火腿腸!”
“讓一讓啊,讓一讓!”
對桌的買了包瓜子,咔咔咔嗑個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