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3開始 第302節(1 / 3)

</dt>

先說說普通話。

這幾日我去拜訪了一位老先生,他主持過語言文字的改革工作,說遇到很多實際問題。

比如,戲曲中如何推廣普通話?

工作組的意見是,傳統的地方戲曲如粵劇、越劇等,可沿用方言,不然就沒有傳統特色了。新編的戲曲節目,要儘可能推廣普通話,減少方言。

再如,書法如何做到漢字規範化?

意見是,作為書面交際工具,應嚴格遵守規範。至於書法藝術,可以百花齊放,不能強求一律。

而小組對影視劇的態度,要求少用方言,有些可用可不用的,應力求不用。

由衷佩服這位老先生和當時的工作小組,他們給了藝術足夠的緩衝空間,沒有一棒子打死,強制要求影視作品規範化。

首先我完全支援對普通話的普及,但反對將藝術作品一刀切。

我也參與過《便衣警察》,那裡面都是普通話。因為是正劇,風格嚴肅。

衚衕說方言,因為是情景喜劇,輕鬆幽默。影視劇要刻畫人物,突出效果,方言是一種表現手法。

於蘭姑說武漢話的感覺,就是比說普通話好。何況她說的也不是純正方言,我要求她貼近普通話,就是為了讓觀眾聽懂。

還有現在提倡型別劇,比如拍一部警察劇,警察抓了犯人,一問外地農村的。你說他是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好?還是帶點口音更生動?

或者直接問一句,為什麼越劇電視劇、黃梅戲電視劇可以有,衚衕卻不能說方言呢?

我覺得要有個態度,不能為了刻意而刻意,說什麼合適,那就說什麼。

再談談共性。

那老兄的觀點有些絕對,不是挖掘出共性,就能打破地域隔閡,看的還是質量。

我們談影視劇的地域性,其實根子在整個社會,它是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技的發展而改變。

對世界的認知很重要。

一個土生土長的北方農村人,肯定聽不懂粵語,但他上了學,步入社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事物,比如港臺音樂,他可能流利的唱出一首粵語歌。

同樣,一個南方長大的孩子,到北方上大學,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各有各的習慣。這些東西在一起交融、瞭解,他的認知就不侷限在家鄉那一塊。

或者兩個城市的人互不相識,但用計算機傳送郵件,成為了朋友。

這就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當火車越來越快,坐飛機的人越來越多,去趟省城不用再醞釀半個月,說走就走……天南地北的人和資訊互相交流,地域間的屏障很容易被打破……”

八九十年代,影視劇存在這個毛病。

早期的馮氏賀歲片過不了長江,南方觀眾對京味兒幽默不感冒。後來社會水平越來越高,資訊時代,馮褲子還是玩那點東西,南方觀眾卻愛看了。

當然《老孃舅》、《外來媳婦本地郎》之類,外地人真的看不懂。

……

某大院,又一個戴眼鏡的大領導讀著報紙。

五十多歲,剛管這攤工作不久,主要就是電影、電視劇、新聞報刊什麼的。

他讀的很細緻,笑道:“這個觀點很有意思,能從這個角度來闡述地域文化差異。”

“也不算新鮮,托夫勒在《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這次不大不小的爭論,隨著許非文章發表而驟然停止。

因為看不懂。

你一拍電視劇的談個毛的電子郵件啊?談個毛的資訊社會啊?是不是玩不起???

中國傳送的。

一句廢話沒有,全是資料。

“最近做了個小調查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