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計劃不如變化快,第二天白樂童還在收拾要帶出門的個人物品,便聽到外面有人大聲招呼自己名字,聲音很是熟悉。他放下手裡的事情出屋一看,卻是哈建義回來了。
“樂童,正好有事找你!”哈建義見到白樂童之後省去了寒暄,直奔主題:“文教部是不是每年都有培訓教師的安排?”
白樂童雖然不明其目的所在,但還是點點頭應道:“文教部有專門的師資力量培訓方案,從各級學校招收人員進行專項培訓,讓他們成為教師。在職教師也會有相應的進修培訓,提升他們的學識和教學能力。你打聽這個幹什麼?”
哈建義沒有回應他的問題,而是繼續提問道:“這就是說我們會持續培訓出新的教師,提供給各地的學校,對吧?”
白樂童道:“目前主要還是以培訓小學教師為主,讓各地能多開辦一些學校,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民眾的識字率。這其中的道理,我想就不需要我再詳細解釋了吧?”
對於農業社會來說,識字率的高低對社會生產力的提升似乎並無明顯影響,但海漢要在十七世紀搞工業化,就需要大量的產業工人,而這就必要要求從業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特別是有一定技術要求的崗位,甚至還得掌握一些數理化的知識才能勝任。
為了適應這樣的需求,海漢的文教產業也順勢將掃盲列為了教育目標之一。要實現這個目標,大量的基礎教育機構和教育從業者就是必要條件之一,因此文教部每年都要花費大量資源用於培訓教師,再透過這些教師去實現對民眾的掃盲教育。
在海南島上相關活動開展得比較好的地區,比如三亞這樣的中心城市,以五百漢字的認讀為及格標準,民眾的識字率甚至已經超過五成,堪稱時代之最,甚至比文人輩出的江浙地區還要高出不少。而由此所取得的成效和影響,也遠遠不止是掃盲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