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之類的事務,屬於民政官員,似乎對何夕所策劃的大事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而四品官員就有好幾人了,光知府就有兩人,另有都轉運鹽使司同知一人,提刑按察使司副使一人,衛指揮僉事一人,某宣撫司宣府使一人。
再往下五六七品的官員,數量就更多了,足足超過二十人。
張千智越看越是心驚,大明官府中竟然有這麼多人跟何夕有關,這簡直超乎他的想象。他也不禁佩服何夕是真沉得住氣,這麼多年了居然都沒有動用這些棋子。
而除了這些踏入官場的人員之外,還有幾人的身份是鉅商和大地主,看資料在地方上應該也有不小的影響力。
張千智由此想到,看來何夕早年對這些人的資助方向,還是以考取功名為主。他們當中的不少人,應該都是讀書人出身,而且有一定的才華,所以才會被何夕選中送去大明。
如果以何夕派出去的總人數而論,那成材率還真是挺不錯的,幾百人裡就出了這麼多有品級的官員。
不過張千智認為,這也正是無間計劃到後來對參與者失去控制的主要原因。
那些從商的人,會有比較正當的理由與海漢保持往來,甚至可以用經商的名義,親自到南方與海漢安全部的人會面。
但這些從政的官員,沒有上頭的命令,根本不能離開自己的轄區。他們的身份敏感,又不能信任旁人代為傳信,平日就基本沒有跟海漢聯絡的可靠渠道了。
而海漢安全部的情報網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何夕也沒有投入資源去為這些棋子建立專門的資訊渠道,時間一長,慢慢失去聯絡也是必然。
花名冊上除了記錄這些人的個人資料之外,最後還有一項主觀評價,便是這些人目前的可信賴程度。
張千智從頭翻到尾,這項評價全是“低”或者“極低”,很顯然何夕對於這些人是否還會效忠海漢並不看好。要讓這些人回頭投靠海漢,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任務。
張千智不禁嘆了口氣,自言自語道:“這是要把死馬當成活馬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