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拓跋弘為了籠絡門閥士族,將“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等定為後族四姓,但最終也沒能延長北魏的國祚。
反而在北魏出現危機時,這些門閥士族成為積極瓜分國家資源的代表,加速了國家的分裂和滅亡。
削弱和打壓門閥士族的皇帝就更多了,距離唐朝最近的便是隋煬帝楊廣。
楊廣組織了開通京杭大運河,三次征伐高句麗,都是大規模的呼叫山東門閥和關隴貴族的資源,希望能夠對這些門閥士族進行削弱。
這也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戰爭的爆發,各大門閥集團推波助瀾,隋朝便在內戰中滅亡。
以李世民的性格不可能籠絡門閥集團,他知道這些門閥集團是不可信任的,是貪婪無恥的,再怎麼籠絡對國家也沒有益處。
劉禪自然也是這麼想的。
所謂士族,都是國之蠹蟲,進步性太少,基本上都是負面的。
在玄武門之變中,大部分的高門大閥都是站在太子李建成一方,支援李世民的只是部分中小門閥。
李世民也不會像楊廣那樣強行瞎搞,隋朝滅亡的前車之鑑不能不引以為戒。
藉著勘定《氏族志》機會對門閥士族的地位進行調整,削弱這些高門大閥的力量,瓦解他們的政治同盟,降低他們對國家的影響力,這便是李世民採取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操作這個的人選上,李世民選擇了高士廉,是經過精心考慮的。
高士廉出身渤海高氏,即是門閥士族之一,卻又有著獨特的政治地位。他是北齊皇族的後人,祖父是清河王高嶽,父親是隋朝的洮州刺史高勱,這讓他與山東門閥集團有著良好的關係。
雖然不是五姓七宗之一,但渤海高氏也有天下高氏出渤海之稱,所以在門閥集團中極有號召力。
高士廉還是長孫皇后的舅父,在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后落難時將其撫養長大,所以在皇室和關隴貴族中有著特殊的政治地位。
讓高士廉主持勘定《氏族志》能夠同時兼顧皇族、關隴貴族和山東士族的人際關係,減少其中的矛盾衝突。
除了高士廉以外,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字、禮部侍郎令狐德棻也加入到了勘定《氏族志》的行列之中。
其中韋挺出身於京兆韋氏,是關隴貴族的代表。令狐德棻世代為河內世家,是代北士族中的貴戚。岑文字世代為南朝官宦世家,他本人還當過蕭銑的中書侍郎,與江南士族的關係極好。
李世民以這樣的陣容來勘定《氏族志》,可見他對這項工作的重視。
第一次勘定結束後,李世民非常不滿意,因為博陵崔氏的崔民幹被排到了第一,崔氏也就成了天下第一家。
崔氏在五姓七宗中佔據兩宗,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常常輪流出現在魏晉南北朝的第一家的位置。
高士廉等人的排名其實並沒有大問題,是延續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傳統。
但這對於李世民來說是無用的,因為他的目的不是給這些門閥士族重新認定品級,而是為了改變唐朝朝廷的政治格局,打破門閥士族對朝廷政治和國家資源的壟斷。
崔民幹被排到第一,是高士廉等人依據魏晉南北朝的傳統定下來的。
崔民幹出身博陵崔氏,又是李淵稱帝的從龍之臣,同時受到山東世家和關隴貴族的支援。
他在治理宋州和幽州時政績卓著,被加封了上柱國、博陵郡開國公。
以他個人的政績和政治地位,再加上博陵崔氏在五姓七宗中的地位,被列為第一等是毫無問題的。
但如果按照這個排名,唐朝將延續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格局,國家的選官和權力分配會繼續被各大門閥士族控制。
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