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確實好啊。”
“此文醇厚昌明理勢並重也!”
其中地位最後的那位閱卷官,更是直接寫下評語:“醇正近理之言,諸儒所不及。”
這評價,實在是高。
但閱卷官們一一點頭,都是贊同的。
其中一人還嘆:“若科舉都是此等文章,我們也不覺辛苦了。”
今日已經是閱卷的,不亞於喝到甘泉水一般。
好,實在是好。
此文被單獨拿出,如果後面四書文也不錯,那肯定會被列為前三。
“看看他下面兩題如何答的。”
第二題為“文王視民如傷。”
此考生答:“心存乎民與道足以。”
此句破題,直接將文章拔高,讓考官再次眼睛一亮。
後面的見解更是讓人感慨:“條理清晰,並見陽春大德。”
閱卷官直接題字:“以字句間博人鑑賞。”
不僅誇作者的品德好,還要逐字逐句地閱讀!
“觀夫康功用既,而微懿之美,愛著柔恭。道之在躬者,不既盛乎?”
甚至還給了合理的建議,還給了為何要效仿先賢的原因。
幾位考官甚至把手頭的事都放了,當真一字一句地閱讀。
“好!今年得此佳才,也是科舉的幸事!”
“好一個道之在躬者,不既盛乎?”
只要好好做了,還怕做不好嗎。
只要身體力行了,難道還不是盛世嗎。
此話讀來竟然頗為激動。
甚至深入淺出,擺事實講道理,更是娓娓道來,讓人讀起來,真的像先賢的文章一般。
“看下一篇,快。”
“第三題他怎麼答的,我認為他是第一了!”
雖然四書的三題裡,只看了他兩題,但已經感覺,他會是第一!
第三題為“事君能致。”。
此話考官們肯定懂是什麼意思。
但就是想看看這個學生能給出什麼見解。
不過資歷最高的閱卷官下意識翻了翻第一題,再看看第二題,心中有些不妙的情緒。
等拿出來,這位閱卷官已經想撓頭了。
第一題,講的是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
雖然有些拍馬屁的嫌疑,但這朝堂上,誰不拍馬屁。
楚大學士臨時擬題的,大家也看出來了。
沒想到這考生也看出來了。
第一題明明是讓他們答“孝與忠”,他直接上升到對所有人要求的“敦仁守義”。
答的角度確實不同,也寫出獨到的見解。
本以為是他另闢蹊徑。
第二題,出題人分明是想讓考生們根據文王待民的態度,讓考生借古喻今。
而那考生又繞開出題人的思路,答了先賢是如何視民如傷的,是因為心存乎民與道。
好傢伙,這第三題更不得了。
題目明擺著寫了,“事君能致。”
自然是要講如何效忠皇上。
如今皇上身體不好,看多這樣的文章,心情肯定會好一些。
這考生呢?
他又又又換了想法。
答的文章看似忠君,也說了可以慷慨赴死。
但要為國家利益赴死。
這三篇文章單看也就算了。
合在一起?
簡直是出題人讓他答什麼,他就不答什麼。
如果是一般的考生,大家或許會覺得,這考生沒理解出題人的想法,所以找了其他角度,肯定不算錯,而且角度也不錯。
偏偏三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