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戶垂楊\"就是芙蓉街及其周圍地區的真實描述。
芙蓉泉在濟南七十二泉中名列第四十二,是名泉中極具特色的一眼:她既沒有趵突泉的豪放也沒有珍珠泉的婉約,她身藏於民宅之中給人一種“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感覺,但是這一切都逃不出詩人的慧眼,清代著名詩人董芸在其成名之作《廣齊音》的壓卷篇《芙蓉泉寓居》中這樣寫到:“老屋蒼臺半畝居,石樑浮動上游魚。一池新綠芙蓉水,矮几花陰坐著書”。
現實中芙蓉街,就好像一座年久失修的歷史博物館,儘管隨著歷史的變遷,陳跡漸少,從沿街二層小樓的精美木刻仍可推想出當年老街的繁榮。雖然她與僅一街之隔高樓通衢、車水馬龍的泉城路相比顯得黯然失色,但芙蓉街卻因此成了表現老濟南最好的外景地。
在《大浪淘沙》、《前哨》、《刀光虎影》及《解放濟南》等影片中不難發現芙蓉街的身影。
芙蓉街,為了方便車輛的通行,壓實的柏油路取代了年邁的石板路,老街外面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和幾乎呈爆炸增長的人口扼殺了老街的泉脈,現在只能從發黃的照片上一睹當年泉水的風采。往來熙攘的人流車輛的喧囂掩埋了老街的寧靜和閒適,街道兩邊來自大江南北各色小吃煎炸濃烈的氣味取代了當年文廟傳出的嫋嫋香菸。
芙蓉街象一個沒落了的貴族,雖然破舊的華服依舊在身但還得為了晚飯而四處奔波。老街變了,變得讓身居老街多年的老人不認識了,變得讓慕名而來寫生的學生們不明白了。
漫步在芙蓉街上,雖然這裡早已沒有了過去的青石板路,再也聽不到青石板下淙淙的水聲,但經年累月世事滄桑的歷史沉澱會使你一不小心就踩出一個故事來。
泉城路步行街中段路北即是芙蓉街南口。順芙蓉街北行依次可見濟南府學文廟,基督教教會,曲水亭,大明湖正門。
濟南精品旅遊線路設計成了趵突泉、泉城廣場、泉城路步行街、芙蓉小吃街、北行至大明湖。乘坐公交車:可乘坐公交3、101、K50、K54、K101路至芙蓉街站下車,就可以到達芙蓉街。
芙蓉街的滄桑歷史,展示著它的憂傷和曾經的輝煌。
明代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編纂[zuǎn]的《歷城。建置》記載:\"歷下城建自漢,西晉永嘉年間移平陵城於此,而城始大……\"
1862年章丘縣孟洛川在芙蓉街南首開設瑞蚨布店,後來遷至院西大街(今泉城路)改名為瑞蚨祥。
1912年6月13日,濟南巡防第六營辮子兵兵變,自老東門入城,經芙蓉街到西門大街,沿途搶劫店鋪、縱火焚燒房屋。
1923年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等在芙蓉街創辦教育圖書社。
1948年9月濟南解放,芙蓉街獲得新生回到人民手中。
1956年1月,國家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芙蓉街上的近30傢俬營業戶改為公私合營或者合作組。
1967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市場關閉。芙蓉街上的個體業戶全部被取締,原有公私合營商店轉為市屬集體企業。
1981年3月居民牛永興在芙蓉街上開辦第一個個體商店\"濟南歷下永興商店\"。
1997年7月,在家住69號院的張含驤老人的倡議下,全院居民自發清理、重修了芙蓉泉泉池。張老被譽為民間護泉第一人。98年7月張老因護泉有功,受到時任濟南市長謝玉堂的親切接見。
1999年芙蓉街共有居民505戶、1294人,共有個體工商業戶65戶,年上繳國家稅金50餘萬元。
2011年,濟南市政協會議後,在廣泛吸取民意的情況下泉城路街道辦事處將芙蓉街重新定位為“文化旅遊特色一條街”。芙蓉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