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立場和政治(3 / 4)

一,”

“萬斯同是一位出色的史學家。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顧炎武的外甥徐元文,也都參與其事。這樣,就相應地保證了《明史》的質量。”

“《明史》的初稿,在萬斯同時代已基本上完成了。”

“萬斯同死後,先後三次任《明史》總編的王鴻緒,把萬氏的《明史稿》進行了改編。”

“於康熙末年和雍正初年兩次向皇帝進呈,這便是王氏《明史稿》本。”

“清朝是編撰了整整三次,費時了九十五年。”

“所以,我們才會在裡面看到,有些記載,前後矛盾的很大,有些確實有理。”

“並且,還因為當時皇帝的政治手段的原因,結果時重時輕。”

第一次是萬斯同定稿,而萬斯同是黃宗羲的得意弟子。

第二次是王鴻緒定稿,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進呈的《明史(列傳部分)》二百零五卷本,這實際上是在萬氏《明史稿》基礎上刪削編纂而成的。

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王鴻緒又一次進呈《明史稿》,包括紀、志、表、傳,共計三百十卷,這便是王氏《明史稿》,即後來刊刻的所謂《橫雲山人明史稿》

乾隆四年(1739年),清政府又第三次組織人手修改明史稿,這才形成定稿的《明史》。

因為這次修書總裁為張廷玉,因此通行的《明史》題為張廷玉等撰,張廷玉也是唯一在在清朝中配享太廟的漢人。

這其中的問題,一看就很明瞭,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後世的史學家有一些認為,《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還有一些認為,只有《明史》最為客觀完善,因為認為《元史》的修訂,是當時朱元璋迫於政治壓力,急忙讓手底下的人短時間內修訂而成。

“不辨明是否對錯,是否真實,直接就記載在了其中。《元史》的舛誤甚多,內容前後重複、互相矛盾的地方隨處可見。”

“但這種事情麼?”

馮建笑著搖了搖頭,不想去評價,只能說絕大多數的史學家太過天真。

認為修的越久,就越完善,並且越客觀。

並且還認為前後不矛盾,不重複,並且還越通暢,就認為《明史》編纂體例嚴謹,首尾連貫,材料翔實,文筆簡潔,舛誤很少。

“文學,是脫離不開立場的,也脫離不開政治。”

“沒有誰能夠能夠脫離政治,脫離立場的去寫文學。”

“文學作品往往反映一定的政治立場和思維方式,而政治環境也會對文學創作產生影響。”

“那些說什麼要讓文學脫離政治,要讓文學乾淨的,但你看他們寫的文章,明裡暗裡都在諷刺著政治。”

“這是脫離了政治嗎?脫離了立場嗎?”

“要不你的屁股坐在人民的立場上,要不,你的屁股就坐在其他的立場。”

“看任何文章和文學,只要看清楚他的屁股坐在哪裡,許多的事情一眼就明瞭。”

李恩凡對什麼要讓電影乾淨,要讓文學乾淨的人,向來是嗤之以鼻。

人的本身就脫離不開立場和政治,文學還能脫離立場和政治了?

怎麼可能?!

“有人還說什麼文學不能脫離政治,但好的文學應該大於政治。”

“任何事情都不能大於政治,因為政治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並且說是文學應該大於政治,但明裡暗裡,所寫的全是諷刺政治,諷刺時代環境。”

“這大於政治了麼?大於環境了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