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法華心經(2 / 4)

觀,趁機勸喻元帝:“此天闕也,豈煩改作!”,故得名“天闕山”。

軍區的車直接把夏先衍一行人送到了山頂。

透過車窗外,夏先衍看到的是一幅絢爛多彩的油畫,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展現得淋漓盡致。秋風輕拂,山林間彷彿被點燃了一般,楓葉如火,銀杏葉金黃。

層林盡染,色彩斑斕,宛如調色盤上的顏料傾瀉而下,繪製出一幅幅令人心曠神怡的秋日圖景。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灑在斑駁的樹葉上,光影交錯,更添幾分溫馨與詩意。

夏先衍穿過佛頂寺來到岳飛抗金故壘。

《南史·岳飛傳》載:“兀朮趨建康,飛設伏牛首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營中擾之,金兵驚,自相攻擊。”

沿韓府山至牛首山山脊。岳飛大戰牛首山距今已有800多年,至今仍保留著石塊堆壘的軍事防禦工事,蜿蜒起伏,達數千公尺之多,此為岳飛抗金之遺蹟。

夏先衍在這裡駐足片刻後,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路過明代摩崖石刻,很快就來到了牛頭禪宗,這裡是華夏禪宗牛頭禪宗的開教處與發祥地。

不遠處就是佛頂宮靜靜地矗立在西峰之上,這座建基於歷史遺留礦坑之上的建築,氣勢恢宏,巧奪天工。

外部的大穹頂如同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小穹頂精緻典雅,與大穹頂相互呼應。

夏先衍看了幾眼後,就順著山路回到了天闕路上,到了約定的地點乘車繼續西行,終於來到了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地,鄭和墓史料陳列館。

鄭和墓史料陳列館裡陳列有鄭和寶船及鄭和《航海圖》等有關史料。這裡孕育出了牛首山最大的靈源。

這座靈源經過擴張與融合了牛首山的其他靈源,這才形成了牛首山靈源之地。

鄭和(1371年- 1433年),一說本姓馬,為明成祖朱棣賜姓鄭,世稱“三保太監”。

從永樂三年(1405 年)至宣德八年(1433 年),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船隊擁有眾多的船隻和龐大的隨行人員,船隻規模巨大,其中最大的寶船堪稱當時的 “海上巨無霸”。

這七次航行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人)、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不僅顯示了明朝國家的強大。

鄭和的船隊經東南亞、印度洋,遠航亞非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 30 多個國家和地區,全面貫通了海上絲綢之路?。

鄭和下西洋所實行的是王道外交?。鄭和每到一處,都會向當地的君主或首領宣讀明朝皇帝的詔書,贈送大量的禮品,表達明朝希望與各國建立友好關係、發展貿易的願望。

鄭和的船隊將華夏的絲綢、瓷器、茶葉、造紙術、印刷術等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帶到了沿途各國。

鄭和船隊在長期航海活動中,不斷探索和總結航海經驗,完善和發展了古代航海技術。他們綜合運用羅盤導航、天文導航、物標導航、地文導航、標準行數等多種航海技術,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和準確性。

鄭和船隊繪製了《鄭和航海圖》,這是華夏曆史上流傳至今的一部最早的遠洋航海用圖。海圖中記載了 530 多個地名,其中外域的地名有 300 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 16 個,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的標誌、灘、礁、山脈和航路等,為後來的航海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鄭和的七下西洋是華夏古代航海史上的壯舉,對華夏和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夏先衍一行人穿過鄭和廣場,進入鄭和墓史料陳列館。仿明代建築的風格便讓人感受到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五開間的建築,靜靜訴說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