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網紅打卡地——芙蓉街
濟南芙蓉街,是濟南著名文化旅遊衚衕。它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芙蓉街北起西花牆子街南口,南與泉城路相連;東鄰馬市街,通起鳳橋街、翔鳳巷和芙蓉巷;西鄰玉環泉街,通省府東街。街道全長432米,寬4.6米。
芙蓉街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是老濟南最古老、最繁華的綜合性商業街道。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以芙蓉泉為水源鑿小河引至府學門前外泮池,名“梯云溪”。清順治年間,人們在“梯云溪”上架起一座橋,取名“青雲橋”。康熙初年,芙蓉東側也逐漸建起了民房和店鋪,周圍有撫院、都司、布政司、貢院、府學等衙門機構,因此許多商家在此開業,芙蓉街成為繁華的街道。1956年後實行轉並,多數店鋪轉為廠房和住宅。改革開放後,芙蓉街逐漸又變成小吃一條街。
芙蓉街,這名字得自街中路西的芙蓉泉。芙蓉泉藏身在民宅之中,自然天成。老殘遊記裡說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一直被視為濟南的寫照。因此,可以說芙蓉街體現了濟南的泉水文化的特色。
人們住在這兒有多美?有詩為證:“老屋蒼苔半畝居,石樑浮動上游魚。一池新綠芙蓉水,矮几花陰坐著書。”這是清代一詩人董芸寫的《芙蓉泉寓居》。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以芙蓉泉為水源鑿小河引至府學門前外泮池,名“梯云溪”。沿溪的街道就是芙蓉街。那時的住戶大多住在街的西側,家家戶戶臨溪水,一派江南風光。
清順治年間,人們在“梯云溪”上架起一座橋,取名“青雲橋”,取平步青雲之意,橋首建一牌坊,坊額上題有“騰蛟起鳳”四個大字。康熙初年,芙蓉東側也逐漸建起了民房和店鋪,自此街上商賈雲集,遊人如織,遂將街中的“梯云溪”改成青石板路面下的暗溝。在芙蓉街周圍有撫院、都司、布政司、貢院、府學等衙門機構,因此許多商家在此開業,芙蓉街成為繁華的街道。
清同治元年(1862年),章丘孟家在街上開設“瑞祥”布店。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濟南第一家眼鏡店“一珊號”在街上開業。1913年,鞠思敏等人在街上創辦濟南教育書社。清光緒年間,濟南最大的百貨店“文升祥”在街上開業。
街上還有“宏升齋”等鞋帽鋪,“恆祥興”等綢布莊,“聚蚨[fu]祥”等染坊,“寶善齋”等鐘錶店,“容芳館”等照像館,“民華堂”等理髮所,專賣養蜂用具、花卉種子及農藥的“迦南商行”,印刷局。中藥、西藥、筆鋪、京貨店、首飾店、書籍、字畫、文具、南紙、樂器、服裝、陶器、古董、刻字、楠木、銅錫器、小吃店、錢行等。
芙蓉街作為濟南文化旅遊衚衕之一。1956年後實行轉並,多數店鋪轉為廠房和住宅。改革開放後,逐漸又變成小吃一條街。
政府對芙蓉街的開發建設非常重視,曾邀請清華大學城市研究所來濟做過芙蓉街復原及建設規劃,著名的規劃建設大師吳良鏞教授和張傑博士也對芙蓉街復原改建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方運承先生提出了具體規劃,芙蓉街展寬8公尺左右,新開“芙蓉河”寬10公尺,河兩邊為6公尺的順河街,沿濱2公尺寬的斜坡綠帶或涉水石階,綠帶內種植垂柳、花卉、草皮、安置石凳,建茶坊、酒樓和小吃店,沿河建騎樓式茶室,交通路口處建拱橋,到時將是“樓向柳邊起,船在畫中游。”政府現擬將芙蓉街改建成“民俗街”在不久的將來芙蓉街這條富有濃厚文化底蘊的老街,定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濟南的老街中,芙蓉街可能是最熱鬧的。無數的小商小販,在路兩邊各據一攤或一店,各色小吃琳琅滿目。芙蓉街上每天人流不斷。相比於大多數寂寂無聲的老街,這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