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際上,在天下百姓心裡面,他能少折騰兩年他們就算是燒高香了。
而能夠達到這兩種效果的辦法,其一是用兵,但是他看到了最近的大規模用兵似乎哪裡都不順,朝廷短時間之內也沒有什麼兵力可以發動大規模戰爭了。
所以,他選擇了第二種辦法——改善民生。
而蔡京逢迎有術,當時就上奏,說聖上御極至今已經出現三次黃河清的情況,說明宋徽宗德高三皇,功蓋五帝,是當今古往今來的第一聖德之人,而黃河卻屢屢氾濫,水位逐漸提高,應該想辦法治河。
三國時期曹魏李康《運命論》:“夫黃河清而聖人生。”事實是,出現“河清”,顯然與什麼“聖人出”無關。大概誰也不會認為宋徽宗是個聖人,但他在位時,竟出現過三次“河清”,皇帝和百官彈冠相慶,用各種形式來歌功頌德。
在黃河中下游,河水也有短時間變清的時候,即史書中作為祥瑞記下的“河清”,並不是五百年乃至一千年才一遇。據地質學史專家李鄂榮先生考證,中國歷史上的“河清”,有記載可查的便有43次,首見於漢桓帝延熹八年,如從此時起算,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可是漢桓帝有算得上什麼聖人,和宋徽宗一樣,罪人一個。
根據《宋史》,宋徽宗在位年間的三次“河清”,分別為:第一次,大觀元年(1107年),“乾寧軍、同州黃河清。”第二次,大觀二年(1108年),“同州黃河清。”,第三次,大觀三年(1109年),“陝州、同州黃河清。”
大觀元年“乾寧軍言黃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晝夜,詔以乾寧軍為清州”,“黃河清”被譜寫成新曲流傳 ,還在韓城建立記載這些祥瑞的“河瀆碑”,此碑至今尚在。
這樣的歌功頌德,宋徽宗自然是覺得不錯,於是就把目光放在了治理黃河上。
然後,蔡京就上了一個駭人聽聞的建議,建議宋徽宗按照前朝幾個皇帝以往在改道黃河上的失敗經驗,派遣河工改道黃河!
三千年以來,黃河下游決口氾濫約一千五百次,名副其實的三年兩決口,較大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改道致使濁流橫溢,毀田廬,蕩家舍,每一次都是震動天下,幾乎哪一朝代有黃河改道,就會被視為上天降下的最大天災,是當權者權力不被認可的最大表現。
然而宋朝為什麼就執著於改道黃河,冒天下之大不韙,至黃河兩岸億兆黎民生死於不顧,非得怎麼搞呢?
黃河決堤,年年損失慘重,所以宋朝此外由於認為黃河流向可能會讓遼國乘船南下,從而攻陷黃河天險,宋朝因此執著於改道黃河,希望消除隱患。
宋朝決定改道的原因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黃河沿岸哺育了華夏文明,可由於時間的推移,黃河被人為破壞,再加上氣候、戰爭等因素,泥沙不斷堆積,水位慢慢越來越高。
北宋李垂上書稱,黃河可能從河南向北改道,那麼守護宋朝的天然地理位置就會消失,遼國定會來犯。於是他建議將黃河引向南流。這個觀點獲得了很多人贊同。
第一次改道宋仁宗在位期間,他聽從大家的觀點,要把黃河水引到向南,但是由於古時候的科技人力運輸等等條件的限制,這顯然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務。
盲目地挖掘使得黃河決堤,當時,黃河鄰區都是北宋的政治經濟中樞區域,黃河的決堤使得北宋整體受到了重創,同時,河北重鎮被沖毀,北宋的大片田地也成了廢田。
第二次改道宋仁宗去世以後,宋神宗即位,他沒有停下改道黃河的腳步,希望黃河能流回古道。宋神宗再一次開挖黃河,於是黃河又一次決堤。
這次,黃河河水流向淮河地區,導致河南山東江蘇等地被毀,很多農民成了流浪者,無家可歸。這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