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戴更勇猛的冒頓單于。
換言之,要是冒頓單于有一天,也變得“懦弱”,而不敢帶著匈奴四處征戰劫掠,那他也會被自己的兒子弒父奪權。
也即是說,隨著冒頓單于的成功上位,漢匈戰爭的爆發,就已經成了必然。
漢朝的和親送錢安撫策略,不可能喂得飽所有匈奴人。
而冒頓單于也不可能為了幾個和親公主,就承擔被親兒子殺父篡位的風險。
“蒙古與匈奴……”
朱瞻基微微點頭,他似乎有些明白了,為什麼爺爺總是要對漠北的蒙古人動兵。
哪怕弄得國庫財政困難,五次征討有三次都算是白去,大部分時間都被蒙古人帶著在草原上遛彎子。
在聽完林先生講的地緣決定論,與地緣決定的民族國家精神特質,朱瞻基漸漸有所領悟。
蒙古與匈奴的相似度太高了,雖然兩者的時間線差了上千年,但不妨礙二者因為同一片地緣,發展出相似的“民族國家”精神特質。
當蒙古一旦出現了某位大可汗,那就必然會與大明爆發戰爭。
這甚至可能不是那位大可汗的本意,只是單純被蒙古眾部給裹挾推著,走上了這條戰爭的不歸路。
永樂帝對此的解決辦法,就是每當有著要出可汗共主的苗頭之時,那就立刻發兵介入。
不用真的跟蒙古人打,只要追著他們遛彎子,遛到明軍糧草不濟,遛到蒙古錯過最佳的放牧時節。
屆時,即將聚攏的蒙古諸部,自然而然就會土崩瓦解,不崩也沒有關係。
因為戰爭還有另一個隱性作用,那便是極大提高了蒙古南下劫掠的成本。
就與漢武帝一開始與匈奴交戰,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也付出了極大代價一樣。
可漢武帝依舊選擇咬牙堅持,不惜耗費軍資鉅萬,出動數十萬的軍隊戰馬,也要跟匈奴硬剛到底。
直到匈奴實在受不了,匈奴王庭遠遁漠北,漢匈戰爭才終於停止。
漢武帝看的很明白,橫豎都是打,不如一鼓作氣徹底把匈奴打疼!
漢武帝之前,匈奴南下劫掠意味著發財,而漢武帝之後,南下劫掠意味著損傷鉅萬,別說發財了,能不能活著回來都不好說。
再加上漢武帝后期,就不單純砍腦袋了,願意臣服的也可以納入漢朝藩籬。
對抗大漢,就要變成京觀,被漢軍殺絕戶。
而載歌載舞歡迎漢兵,就能吃香喝辣。
換你,你怎麼選?
永樂帝的五徵漠北,有自己的天下私心,同樣也不乏戰略考量。
好歹也是朱元璋眾多兒子裡,除了朱標外最像老朱的,怎麼可能連風燭殘年的蒙古人都對付不了?
而且還被連續遛了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