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來,也是損失慘重,跟真開打其實差不太多。
說著說著,就講到了大明的遷都北京政策。
“……”
鄭和的眉頭微皺,遷都北京是在永樂十八年才正式搞成的,距今為止也不過才五年而已。
眼前的這位林先生這是在說什麼?
莫不是想說太宗陛下(朱棣的廟號已經確定)當初的決定是錯的……
好像,也確實有些不太對。
因為按照林煜的說法,政治走向決定了戰爭走向,經濟市場又決定了政治走向。
而經濟市場的核心,偏偏又是運輸成本。
大明自從遷都北京,國勢確實更加穩定了,但運輸成本卻是一點沒降。
漕運方便歸方便。
但……
它並不省錢!
朝廷每年花在維護漕運、疏通運河、維護黃河堤壩等上面的錢糧,就是一筆沉重的財政負擔。
再加上漕運本身也存在巨量耗費,基本運輸一石糧,就要虧兩石糧。
如此一來,那大明的戰爭潛力,只會變得愈發虛弱。
換算到廟堂朝廷,那就是對外愈發保守。
因為國庫沒錢了。
聯想到此前,自己準備按太宗陛下的遺旨,繼續第七次下西洋,也被新君給否了。
連帶著西南茶馬貿易,南洋、交趾諸地採購寶石,對外的開海也被關停……
鄭和還在猶疑思量,大明此前的遷都北京,到底算不算對的時候。
于謙卻是管不了那麼多,他說話一向直率,加上遇事不決,就問先生的好習慣,當下便開口問道:“林先生,若按這麼來說,那我大明遷都北京,到底算不算對?”
于謙此前一直反對皇帝遷都回南京,後來被林煜說了一通,才發現漕運對大明的危害不單單是財政,還有著黃河水患的問題。
如今,林煜又將他引到了新的地方,那就是廟堂朝廷的政治走向。
一次國家的遷都,一條小小的運河,就能影響大明未來百年,對外的政治對策與軍事霸權。
于謙也搞不清楚,現在的遷都到底對還是不對?
林煜微微一笑,說道:“這就要分兩面性來看了。”
“先說經濟角度,遷都北京,這就是個餿主意。”
“因為遷都北京,北京沒有足夠的產糧能力,北方也非常的貧瘠(明初),很難為北京持續提供穩定的糧食財源,那就只能從江南地區運輸。”
“從江南運輸糧食財源到北京,就需要動用大運河,因為朝廷不會放心,去用不成熟也不安全的海運,來確保國家的經濟政治命脈。”
“但眾所周知,漕運就是賠本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