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時,圈了十個人名:“官家,這十個人的策論您都說好,但是這李進是真定府人士,這蕭仲文、李彌勒、韓雲則是燕雲十六州出身,原是遼國人。恐怕他們還有親戚在遼國為官。”
“請官家在殿試時,再按照相貌氣度,親自選擇一甲。”
林玄禮本來想說沒什麼,諸葛亮和諸葛瑾還不在一塊呢,突然想起來現在可未必,這個念頭的叛徒太多了:“好。”
一甲進士只有仨人,狀元榜眼探花郎。二甲三甲原本人數不限。
進士們在金殿傳臚時在官家面前奏對。
先叫了最好的十個進殿,其中有一個二十五六歲人,雖然矮了些,但格外精壯,別人不論胖瘦小臉都挺圓,他腮幫子上的咬肌格外明顯,走路的姿態都顯然是個練家子。
林玄禮多看了他幾眼,隨即問道:“誰是李進?用取士破題,頗有巧思。”直接在策論中談論治國和選才用人,這就很有趣。
矮而精壯的進士立刻作揖,沉聲道:“學生便是。”
第179章 見不平則鳴
“說說你這篇策論的想法。”
李進做了個艱難的選擇,他決定將自己用‘選材取士要中正’作為切入點的原因告訴官家,哪怕這一點可能會觸怒官家,讓自己丟掉進士身份,那也要說:“官家可曾記得,在景德年間,曾有一個來自劍門關的李雲?”
林玄禮沒想起來,似乎聽過這個名字又不確定,可能是個小官?三品以上都記不住,何況是三品以下的其他官員。“他怎麼了?”
李進道:“那是學生的祖輩,曾在殿試之後,面見君王時,因為自陳劍法精妙、騎射過人,引得真宗皇帝勃然大怒,認為他混雜文武之分,不恪守儒生本分,責令他返回劍門關,不得入仕。學生今日見到題目,實在是有感而發,才寫了這樣一篇策論。唯願官家量才取士,不要偏頗。如漢武帝時故事,漢文帝喜歡用年長之人,他卻年輕,漢景帝喜歡用習文之人,他卻習武,漢武帝喜歡年輕驍勇的人,他卻已經老邁、棄武從文。”
林玄禮感覺有點尷尬,又莫名其妙的有點生氣:[這件事上我罵過我那笨蛋祖宗,文武雙全的人才多難得,送上門來你還把人給趕走了。可你跟我說這個幹嘛呀,我又沒歧視武人。搞得好像這麼可憐似得。]
[而且我這是對的,文武之間的歧視需要用換位思考來解決,那最好的換位思考就是讓他們也試試,省的一天到晚嘰嘰歪歪。]
[你這麼一說,就好像我做得不對似得。]
“繼續說。”
李進跪在地上,侃侃而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前幾朝官家厭惡文人習武,邊陲之地也有人不敢習武,當今官家您喜歡文人舞劍射藝,京城中也不乏有人為了前程逼迫子女習武。官家一時的好惡,官宦士紳要用十多年來改變。士人們擔心官家只喜歡習武之人,爭相習武,反而貽誤了學業。也會有人因為身體羸弱,家中不堪重負,衣食無著勉強讀書,卻因為體態不夠強健而不被任用。官家要強求官員文武雙全,那麼趙普、寇準、歐陽修、范仲淹、包拯等人,如何能侍奉官家左右?”
史官敏銳的嗅到了要出大事的氣息,但他的本職工作就是閉嘴記錄,只好按捺心情,忍了回去。
李進這一席話說完,在金殿傳臚儀式上看熱鬧的太子、滿朝公卿文武都禁聲不言。他們之前也含蓄的說過這個問題,但官家不在乎,認真談論之後,反而有點被官家說服了。
重文抑武為的是長治久安,而一個文官,如果兼了武職,並優於武人,還能領兵打仗,那麼誰來監督他?誰能抑制他?一直以來重文抑武的國策豈不成了笑柄?官家再怎麼喜歡狄諫,也不能讓他出任知府或通判的職務,只能留在身邊陪著玩。文武如同清濁,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