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意識到原來大遼皇帝耶律洪基還活著呢。
耶律洪基還活著,可是大遼已經亡了,即便遼國皇帝依然還在,但朝廷卻是已經崩潰。
遼國官員,尤其是漢族官員,已經紛紛投降大夏,積極投身於王韶對北方地區的安撫之中,倒也讓王韶的安撫有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歐陽辯對於耶律洪基的到來還是頗為欣慰的,因為年會的時候,跳舞的人又多了一個嘛。
當然啦,對於這些亡國的君主,歐陽辯並不會苛待,給了田地宅邸供養起來,然後在一些節慶的時候作為吉祥物出場,這是大國該有顏面,少了就少了體面了。
耶律洪基的倒是比趙頊適應得更快一些,因為後面這幾年,他被女真打得整宿整宿的睡不著覺,若是被女真俘虜,恐怕錦衣玉食是沒有的,吃屎倒是真的,但到了大夏這邊,雖然遠遠不如當皇帝的時候,但有吃有喝,還有豐富的精神文明生活,也圓了他一輩子的夢想,就是成為一箇中國人。
耶律洪基到來之後,打聽到大夏朝廷對於這些亡國之君的自由度相當高,雖然也有人監測著他們,但只要不太頻繁接觸敏感人物,他們的生活就不會被打擾,對於這樣的生活,耶律洪基實在是太喜歡了。
對於那些大夏官員他不怎麼接觸,但是趙頊、李秉常、李乾德這些亡國之君卻是可以來往的,耶律洪基經常找他們,不過他們之間也有不太和諧的。
李秉常是大夏官員,他雖然也會與他們接觸,但明顯還是有界限感。
趙頊和李乾德沒有界限感,但耶律洪基更願意與趙頊接觸,至於李乾德……嘿,小小一個交趾國王,有什麼資格與我這大國亡國君主平起平坐?
至於李乾德對於耶律洪基的排斥是能夠感受得到的,在憤怒的同時,也有一些不屑——呵,一個野蠻人的後代,也敢與我這中華苗裔齜牙?
是的,在李乾德眼中看來,遼國雖然學習漢文化,但漢文化學得最好的還得是他們越李朝啊,什麼遼國、西夏、高麗,統統不如越李朝!
至於趙頊對這幾位的看法,雖然不說話,但到了自己的宅邸裡,卻是鄙夷那幾位都是昏庸之主,但想到自己同樣的境地,不免感覺不公而落淚。
歐陽辯不知道他聚集起來的亡國之君微信群裡面已經開始內捲起來了,但他還想繼續讓更多的人內捲起來,這一次他看中的是吐蕃諸部。
吐蕃已經不是唐朝時候的吐蕃了。
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唐玄宗從長安逃到四川,由於唐朝抽調大量對付吐蕃的軍隊去平亂,使得西部防務空虛,吐蕃趁機佔領了隴右,河西大唐的大片地區。
而這就是吐蕃最後的鼎盛時期了。
在赤松德贊在位的時期,吐蕃王朝的轄地大大擴張,東面與大唐大體上以隴山為界,北到寧夏賀蘭山,南面以南詔為屬國,790年後吐蕃佔據北庭、安西,數十年後吐蕃失去北庭、安西。
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還一度推進到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恆河北岸。
頻繁的戰爭削弱了吐蕃的國力,唐朝將領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軍。
進入9世紀以後,吐蕃開始由盛轉衰,不能再向外擴張。
821年,吐蕃贊普可黎可足派專使到唐朝請求會盟,締結友好盟約。
隆重的會盟儀式先後在唐都長安和邏些舉行,盟文強調要永遠和好相處。
823年,在拉薩建立的唐蕃會盟碑,至今還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漢藏兩族人民友誼團結的珍貴物證。
8世紀末葉以後,吐蕃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趨激化。王室內部互相爭奪,使吐蕃陷於分裂。吐蕃將領之間又發生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
達瑪死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