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父親後,邊靜玉慢悠悠地走回了自己的院子。
安平伯住的院子叫順安院,出了順安院就是邊靜玉嫡出兄長邊嘉玉所住的承安院了。這兩個院子捱得很近。而邊靜玉所住的恆安院則要偏僻一點。只從院名來看,邊嘉玉的繼承人地位就非常穩固。
承安院裡靜悄悄的,邊嘉玉不在。
本朝設有國子監和太學,因皇室子弟多入國子監求學,國子監的地位隱隱壓過了太學。安平伯府內有一個入國子監的名額,這名額自然給了邊嘉玉。待邊靜玉長大後,他靠著自己的實力進了太學。兄弟倆一人在國子監,一人在太學,因學業繁忙,平日多住在學舍裡,見面接觸的機會就少了很多。
這幾日,是因為要時刻關注著沈家的事,住在學舍裡不方便,邊靜玉才會選擇走讀。
邊靜玉和邊嘉玉的關係也不能說是不好。
如果邊嘉玉生病了,邊靜玉作為一個好弟弟,肯定會衣不解帶地照顧他。他的照顧絕對是無微不至的,也真心盼著邊嘉玉好起來。同樣的,如果邊靜玉生病了,邊嘉玉也會來照顧他,為他親嘗湯藥都無不可。但要真說這兩兄弟關係好吧,邊靜玉又永遠不會做出對著邊嘉玉撒嬌說藥太苦了這種事。
邊靜玉沒有覬覦府裡的爵位,府裡也沒有攔著邊靜玉不讓他出頭,遇事時還能擰成一股繩一致對外……這樣的兄弟關係,其實已經比京中絕大多數的異母兄弟要好很多了。邊靜玉已經非常滿足了。
不然還能怎麼樣呢?
難道真要對著邊嘉玉說“哥哥,藥太苦了,靜兒不想喝嘛”這種話嗎?然後,邊嘉玉回一句“靜兒要乖乖的,吃完了藥,哥哥就餵你吃奶糕”……邊靜玉只在腦子裡這麼想了一下,全身就起了雞皮疙瘩。
嘖,有點噁心呢。
第7章
雖然沈怡大方地獻上了重禮(其實並沒有),安平伯府卻不能坦然地受了。
安平伯思索再三,鄭重地給沈家寫了回帖。首先說,你們的心意我們邊家收到了,但此中情況較為複雜,很多事需從長計議,莫要莽撞。然後說,請沈怡安心照顧好家裡。最後定下了見面的時間。
見面的日子定在十日後。安平伯並沒有急著見沈怡,一來是因為他覺得沈怡的身體沒有好全,就給沈怡留足了休養的時間。再來,十日後正好是太學的休沐日。在那天,邊靜玉一整天都待在家裡。
在本朝,雖男子和男子可以定親,但這裡頭有很多規矩都是比較模糊的。其中,三媒六聘等禮節方面的規矩是和男女親事中的規矩一樣的,只是成親以後呢?男女成親後,男主外、女主內,這規矩已經定死了。女子若想以女子之身頂門壯戶,想在外頭拋頭露面,自有立女戶這條路可走。但男人和男人成親,既然大家同為男子,為什麼偏要分出一個來困守在內院裡呢?又該讓誰困守在內院裡呢?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如果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中,男男成親的情況極為常見,那麼眾人約定成俗也能發展出一套適用的規矩來了。偏偏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中,多數人都是選擇走男女成親這條路的,男男成親相對而言並不是很常見,也就沒有約定成俗這一說了。大家摸著石頭過河,漸漸發展出來了兩套截然不同的規矩。
第一種,成親的兩位男子或是地位差不多,或是兩情相悅,或是有過什麼君子協議,他們成親後就互為對方的丈夫,並沒有“男妻”這一說。成親的兩人皆可外出,社會地位相同。若想要子嗣,那麼兩人皆可納妾。當然,若真是兩情相悅,往往就不會納妾了,各自過繼一位族中子侄到膝下就好了。
第二種,成親的兩位男子地位相差很大,其中一方需依附另一方。那麼,當這兩人成親以後,地位高的一方自然就是丈夫,地位低的那一方就是